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聚合  深度报道

不懈努力十五载,薪火相传在路上——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回顾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文件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迄今已有15年,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前期古籍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力求古籍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健全,工作水平有效提升,古籍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成效显著,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古籍工作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更为凸显、作用更加突出,古籍事业繁荣发展。

基本概况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1954年8月以华东速成实验学校图书馆为基础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2000年在徐汇校区东部新建的文苑楼三楼,新设线装古籍书库和古籍参考室,书库面积800平米,古籍阅览室120平米,古籍修复室符合规范要求。2009年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获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第一批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历年来,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下,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认真开展古籍保护与研究工作。

图书馆建馆之初,通过购置、交换、调拨、捐赠等采访渠道,至获批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时,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约1.5万余种,近12万册,其中善本1350种左右,1.3万余册,在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中,仅次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而居第三。在明清地方志、清代别集以及词学、红学等方面,形成鲜明的馆藏特色。

据统计,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达280种,20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6种入选《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一些元刻本、明清稿抄本、套印本、绘本、海内外孤本,至为珍贵。其中如宋王应麟撰《玉海》二百卷八十册,元至元六年(1340)庆元路儒学刻元明递修本,属《玉海》早期刻本。宋韩元吉编《古文苑》九卷四册,为明赵均影宋抄本,实属稀见,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2190)。元任仁发撰《水利集》十卷二册,明末抄本,原本已佚,赖此传世,是研究太湖水利的珍贵文献,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4210)。清王概等编《芥子园画传》,原书分三集。本馆所藏为初集山水谱,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芥子园甥馆初刻套印本,集李渔、王概、沈心友等印40余方于一书,印泥渗渍俱在,至为稀见。清代著名画家改琦绘《先贤谱图》一册,为清嘉庆十年(1805)稿本,以高古游丝描技法,绘许由等历代先贤89人,各题诗赞,线条秀劲飘逸,敷色古雅,为改琦晚年集大成之作,属海内外孤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1563)。清潘锺瑞选《潘瘦羊选词》二册,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潘氏手稿本,乃海内外仅存。上述略举,可见馆藏的丰富,亦反映出上海师范大学文化的深厚底蕴。

工作成果

2008年,为更加专业地保护与研究馆藏古籍,组建了古文献特藏部(今特藏保护与研究中心前身)。该部门组建后,即着手启动馆藏古籍普查工作,编制《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分类表》,对徐汇、奉贤两校区所藏全部古籍进行清点,完成全部馆藏普查,彻底摸清馆藏家底。2009年,获批成为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第一批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为我校赢得一块“国字号”招牌。随即根据《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进行古籍定级工作,在摸清家底的同时,还馆藏古籍以历史本来面貌,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对珍贵古籍进行科学保护及合理利用,由此带动古籍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图书馆克服资源有限的困难,配备专业古籍修复人员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趁着国家“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的春风,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添置负压静电古籍修复工作台、字画装裱台、超声波清洗机等现代化古籍修复设备,古籍修复进度明显加快。对珍贵古籍予以重点保护,是目前众多收藏机构的共识。2015年以来,由学校筹措专项资金,对原古籍书库进行全面改造,购置全樟木书柜,安装恒温恒湿系统,更换库房照明系统、防紫外线玻璃等,极大改善了古籍保存环境。

为有效解决馆藏珍贵古籍的藏与用的矛盾,图书馆自筹资金,统筹馆内技术力量,于2013年启动古籍再生性开发,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善本古籍数据库”。将馆藏善本古籍采用图像扫描、数码照相等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加工,搭建数据库,建立馆藏善本古籍数字化保护技术网络平台。该数据库建设的目标是馆藏全部善本古籍实现数字化。

深度揭示馆藏,展示馆藏底蕴。2009年,多方筹措资金建设馆藏古籍精品陈列室,并在2015年扩展其功能。格调高雅且多功能化的精品陈列室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参观考察,也成为教学科研提供学科服务的重要基地。2017年,上海市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成果展上,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代影宋抄本《古文苑》首次惊艳亮相。2019年“文苑稽古——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珍品特展”,是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精品的一次集中展示。展览汇集传世典籍40种,全部为首次公开展出。此次展览受到大众广泛关注,《社会科学报》、新浪、搜狐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这不仅将上海师范大学深厚文化底蕴呈现于一隅,亦藉此向更多公众打开一扇通向知识殿堂的窗户。

此外,为更好地向读者展示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藏品,特精心挑选40部珍贵古籍书影,汇编为《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精品图录》公开出版。2019年,聚十年之力打造的《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正式出版。该《目录》作为《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一项成果,收录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1912年以前的古籍7657部,6.5万余册。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它的编纂出版,是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队伍建设

为适应新时代古籍工作发展需要,2021年3月,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原古文献特藏部的基础上组建特藏保护与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有馆员9名,其中博士5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6人,硕士生导师3人。主要从事馆藏古籍及近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修复、数字化及读者阅览服务等。

为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图书馆积极组织馆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协会及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各类专业培训。如参加2010年“第五期全国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2012年“全国古籍普查管理人员培训班”,2014年“第三期全国珍贵古籍数字化培训班”和“第十期全国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2019年“图书馆古籍整理与提要编纂高级研修班”和“古籍书志高级培训班”,2021年“全国古籍库房建设与管理研修班”和“数字化建设研修班”等。

积极鼓励相关馆员从事科研工作,使业务带动科研,科研反哺业务。近年来,该中心科研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古籍整理著作近20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也在各类学术会议上作交流,如2021年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研讨会暨“册府千年:中国与亚洲”展览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大会上交流,交流题目为“以项目制推进古籍整理研究”。

古籍保护是为了利用,古籍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除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外,还需要我们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传播。未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将进一步提高对古籍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立足馆藏,积极思考,采用新的技术手段,面向读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更友好地向读者呈现展示古籍,传播传统文化,吸引并增强读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也一定会接过前辈的接力棒,赓续荣光,以优异成绩向校庆献礼,踔厉奋发,以实际行动喜迎国庆和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